青贮粉碎秸秆打捆机包膜机
 

  近年来,潍坊市峡山区依托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优势,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模式创新等方式不断拓展“三个模式”,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和美乡村建设水平逐步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有机为引领,以产值提升为目标的农业农村高水平发展之路。

  走进山东润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办公室的屏幕上正显示着养殖区内的肉鸡饲养、生长实况,养殖棚内有温度、湿度传感器以及通风、监控等物联网设备,与云计算平台连接后,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方法进行数字化养殖,实现了对养殖环境、动物健康、饲料供给等方面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养殖效益和管理水平。

  从新和盛飨食集团二期加工车间明亮的参观通道里,可以看见黄金鸡柳、黑椒鸡块等诸多产品从上线、加工到冷却、分装、质检的全过程。企业负责人宋卫东介绍:“新和盛飨食集团是集饲料加工、肉鸡养殖、屠宰加工、熟食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食品加工公司,年可加工饲料20万吨、肉鸡产品22万吨、熟食及调理食品10万多吨的生产能力。”

  峡山区依托新和盛飨食集团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成立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行科学、生态养殖,加快实现畜牧行业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信息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实现了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的一体化经营,提升了企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丰年年农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蓝莓大棚里,蓝莓果树郁郁葱葱,煞是喜人,但与平常农业大棚不一样的是这里几乎看不到正在劳作的工人。技术人员介绍,这里的每一棵蓝莓果树都在独立的盆栽中生长,通过搭配调节,盆栽内的土壤成分能够模拟出作物优产区的土壤构成,随着大棚内部温度的提升,通风系统自动开启,浇水施肥由依靠智慧终端系统精准控制,既节水节肥,又能保障作物生长。通过对作物土壤、环境等因素的数字化控制模拟,全国多地的优质作物都可以在丰年年的大棚中产出。

  “自动化”“智慧化”“无人化”的背后,是科技团队对各种作物种植技术、土壤成分、环境等要素的收集和数字化模拟。丰年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漾介绍:“我们是国内深耕果蔬和药材品类数字化种植的连锁服务商,可为种植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种植技术团队大部分是国内一流农业院校农学硕士学历,在公司的数字化展厅里,从屏幕上既能从宏观上了解园区的整体运作情况,也能直观的看到过去几年的生产销售的历史数据,还能记录、监测、指导作物生长条件和种植行为,实现对所有成功的种植经验和技巧的数字化收集和模拟。

  除山东外,公司还在宁夏、云南等区域发展了数字种植园,通过一系列分析不同地理位置园区的土壤、光照、温度等差异化数据,可归纳出影响作物产量和口感的重要的条件,通过种设施对重要的条件进行调节,实现作物的丰收丰产。

  随着种植数据的不断累计,该系统会逐渐升级为拥有最佳种植经验的“数字大脑”,让成功的种植经验易复制、易推广,轻送解决种植、管理、农业技艺传承难题。

  峡山区通过数字化、科技化为农业赋能,以省级智慧农业基地、智能牧场认证为契机,打造了生姜繁育、生态养殖、有机蔬菜等8个智慧农业场景,为生态农业高水平发展夯实基础。此外,还通过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通过智能农机核心传感器、智能农田作业机器人、大田作物模型、遥感图像识别等研发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有效提升了大田作物种植效益。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顺利入驻运行,为峡山区在人才引进、科研水平方面提供了强大助力。近年来,研究院在主粮育种和粮食安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已获批省实验室,集聚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等高层次人才710余人;建成6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和38个独立实验室;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发实现突破,申报9项国际专利;绘制世界首个无缺口西瓜参考基因组,构建世界首个饱和西瓜突变体库,新开发优质西瓜品种4个;选育球形、蝶形爆裂玉米高代自交系120多个,有效解决了我国爆裂玉米60%依靠进口问题。

  通过整合非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种子技术和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国际首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先后在黄淮海推广该模式30万亩,每亩地在收获1300斤玉米的同时,可收获大豆300斤,每亩净收益增加700余元,作业效率提升62%。如该模式全国推行,可增加大豆养殖面积近6亿亩,能有效破解我国大豆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峡山区着眼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不断延伸、完善优质农畜产品产业链,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一流的企业定标准。近日,潍坊生姜基质育苗区域标准发布暨峡山区供销体系建设启动仪式在峡山区举行,该标准由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与潍坊峡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起草,对于推进生姜集约化种植,实现生姜轻简化绿色高效生产,提升农民种植效益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作为潍坊生姜主产地之一,峡山为提升大姜产业产值,成立有机生姜产业研究院,建成了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形成了从大姜组培脱毒苗、有机大姜种植,到姜脯、姜茶、姜汁等大姜制品,以及姜秸秆回收提炼姜精油的大姜全产业链模式,开辟了“姜经济”从一产种植向二产加工、三产销售的发展新路径。

  在峡山区峡兴农场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娴熟的将小块的姜组织放到培养瓶中,进行组织培养。据基地负责人郭新刚介绍:“大姜种植用药相对较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姜种里携带病毒,我们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把姜块里的病毒、病原菌去掉,培育出脱毒姜种。”

  在这里,每年可培育脱毒姜苗100万株,实现了从姜块种植向姜苗种植的变革,每亩姜种用量从800多斤可减少到300斤左右。基地年产有机生姜480万斤,每斤售价25元,姜辣素及钙、镁、锌、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是普通生姜的4倍以上。

  在二产加工方面,推出了禄牌生姜系列新产品,如有机姜脯、姜干、生姜淀粉、生姜纤维面料、姜黄素等。还通过将有机姜块同人参、蜂蜜、枸杞、橘皮等进行搭配组合,开发了新兴健康产品,鲜姜饮料填补了国际市场空白。

  在三产服务方面,峡兴农场与市供销社联合成立了潍坊潍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供销体系,依托供销渠道、农资供应、市场品牌、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优势,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畅通农副产品上行和农资下行通道,吸引更多经营主体、科学技术人才、社会资本等资源向乡村聚集,为推进全市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的优点,搭建起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平台。

  峡山以预制菜新业态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一条以鲁菜守正创新为主攻方向,以白羽肉鸡、优质果蔬和生态湖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要食材的高端健康预制菜差异化发展的新途径。

  发起成立了市、区两级预制菜产业协会,参与制定《潍坊市预制菜区域标准—预制菜加工技术规范》。引进日冷集团等国外先进的技术,打造中华预制菜创新中心;开展了大厨工艺还原、速冷锁鲜、快速解冻等技术研发转化。通过工厂化生产促进中餐标准化,真正让我们消费者对厨艺、地域、时令季节“三个不敏感”。

  目前,全区培育预制菜市场主体50余家,全区预制菜菜品达到400多种。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每年固定举办“新时代·新鲁菜”创新大赛,开工建设总投资15.3亿元的预制菜科创产业园,与上海普维资本合作成立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与华夏金融租赁合作建设冷链仓储交易中心,打造链条式、集群式发展的预制菜产业生态体系。

  峡山区还将预制菜产业园、采摘基地、历史古迹、尼山圣源书院郑玄文化中心纳入峡山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之一。深入挖掘《庖厨图》传统饮食文化,创新打造了虫草鲍鱼鸡、新派海参菌菇羹等一批有主题、有故事、有市场、大众化的新派鲁菜,推进了鲁菜产业与预制菜产业的有效融合。

  坚持龙头化引领、规模化培育、品牌化打造“三化”并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2个,认证有机产品100多个,认证面积达到22.7万亩,产量达到2000万斤。其中,优渥“有机汇”提供“农场直供餐桌”的家庭宅配服务,成为京东有机生鲜类销量第一品牌。构建了以“峡山匠农”为主体,“匠农有机”“匠农优品”为子品牌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矩阵,争创了潍坊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11月下旬,峡山湖生态捕鱼节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文艺表演、巨网捕捞、鱼王拍卖、品牌发布、增殖放流、吃鱼美食节等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各路媒体争相报道。通过品牌节会活动,对有机菜、有机姜、有机果以及高端健康预制菜等各类农产品进行了全面展示,提升品牌知名度。

  今年以来,峡山区陆续举办了金风筝国际微视频(微电影)节、环湖乡野马拉松赛、环峡山湖自行车赛、峡山灯会、光影艺术节、牡丹文化节、石头崖大樱桃采摘节等品牌节会,用节会经济带火文旅农产业,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新发展。

  去年年底,峡山区郑公街道中岭村的集体经济账本上,实现了从“零”到十万的突破。据村党支部书记崔联君说:“在上级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大田托管,将村里601亩土地全部流转,与忠信合作社合作,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集体和群众的收益”。

  峡山区岞山街道岞山村在册的耕地面积有2600亩,通过大田托管,实现了土地流转面积3200亩,多出来的600亩土地来自于村里的机动地、开荒地和土地流转中“山到顶、沟到底、路到边”的精打细算,流转价格根据土地优劣不同每亩价格从600元到1200元不等。土地托管不仅让土地和农民松了绑,节约了土地,还提升了企业效率。土地托管后,进驻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途径,有效激发了农村活力,助力了乡村的产业振兴。

  “大田托管”拓宽了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近年来峡山区创新推广了“党建引领、社社联合、金融助力、多方共赢”的大田托管服务模式,实现产前生产要素提供、产中专业高效管理、产后对接市场需求的全链条托管服务,农民通过“流转保底收益+增值分红收益”,平均每亩每年可增收900余元,截至目前全区已实现土地流转面积10.28万亩,其中大田托管面积4.22万亩。

  在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埠望庄村荒废多年的废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了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潍水左岸热带雨林生态科普馆。馆内有“雨林植物馆”“萤火虫生态馆”“沙漠植物生态圈”“兰花植物馆”以及健康烘焙坊、奉茶亭等,可以为游客提供视、听、触、味、嗅的全方位生态科普,让儿童亲密接触自然,感知生态,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是假期小憩,学生研学的好去处。

  在峡山区太保庄街道西树村原址(该村已整体搬迁),有一片未拆除的农家院落,在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主导下,利用集体闲置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发,将周边打造成了在全市范围内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户外旅游度假场所,占地280亩,配套商业面积达10000多平米,内设了新西兰网红牧场、萌宠乐园、农耕研学基地、帐篷露营地、艺术民宿、浪漫花海等板块,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体验,成为全市范围内小有名气的网红地。

  在郑公街道住王庄村,80岁的村民王延田在他家南墙外的小菜园里锄草。这处小菜园面积不大,种植了大葱、大蒜、茄子等多个品种,小院东面则是几棵樱桃树。老人说,一棵樱桃树的樱桃能卖200多元钱,自家种的菜吃不了还送人。

  67岁的村民王光电在自家西墙外种了几株葡萄。他说,这几棵葡萄,很省心,一年能卖个千把块钱,平常家里油盐酱醋的花销就够了。峡山区鼓励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支持群众利用房前屋后和村内空闲区域种植小菜园,目前已在100余个村进行推广,种植户近10000户,每年户均可增收约200元。

  岞山街道岞山村构建了“党支部+光伏产业+庭院蔬菜+特色食宿”的庭院经济模式,形成了“房前屋后小菜园、道路沟渠光伏带”的乡村空间布局,每年可新增集体收入近30万元。

  峡山区积极探索盘活闲置资源的方式,让资源变资产,如通过集体租用统一改造、群众自行改造、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将村内闲置房子改造为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等,已在王家庄街道潍泉村、岞山街道岞山村等村策划打造“湖居民宿”“特色民宿”20余户。目前全区已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约55家。

  作为全省唯一的生态经济开发区,峡山区从始至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逐渐完备农业循环链条,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麦收时节,在田间可看到各种机械衔接作业的场景,联合收割机将小麦脱粒装车后,搂草机将5垄秸秆集中归为1垄,打捆机跟上将秸秆卷入,每隔100米左右便能将秸秆压成200公斤的大卷,随后装载机装车运走,进行烘干仓储并进行柔丝二次打包,将废弃秸秆变废为宝。通过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小麦、玉米秸秆的回收成本,实现了小麦秸秆的打捆离田回收利用,避免了秸秆焚烧,减少了安全风险隐患和环境污染。

  作为大姜产区,峡山区多年来一直存在姜秸秆量大、难粉碎、久堆不腐、到处乱丢易造成土壤污染等问题。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姜精油萃取技术攻关,峡山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姜秸秆深度加工处理技术,对姜秸秆统一回收、集中粉碎、综合利用,每年可处理姜秸秆4万吨,萃取姜精油100吨,姜秸秆萃取后的废渣加工成可降解新材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峡山区禽畜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迅速,2023年上半年产值增速居全市前列。为促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峡山区多措并举对畜禽养殖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采用粪污还田利用模式和低成本、低排放、易操作的粪污处理工艺,提升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区域合作,与坊子区联合申报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推进项目,对辖区内79家养殖场户进行粪污设施硬件提升。成立了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资源昆虫产业创新研究院,培育优良昆虫品种,打造全国昆虫产业发展高地,拓展昆虫资源利用领域,通过昆虫分解和处理,将禽畜粪污、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促进农业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讯员 高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