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入鲁”20年 助力经济大省走在前——国网山东电力实施“外电入鲁”战略20年回眸
来源:米6体育 发布时间:2025-03-03 13:32:45
2024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86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山东经济发展表现亮眼的背后,离不开坚强的电力支撑。这一年,山东全社会用电量达8319.72亿千瓦时,位居全国前三,同比增长4.45%。国网山东电力扛牢保供首要责任,成功应对全年61天负荷破亿千瓦的严峻考验,连续两年未采取需求响应措施。
在这份保供成绩单中,日益增加的省外来电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中长期“外电入鲁”规模创历史最高。2025年3月1日,是山东实施“外电入鲁”战略20周年,过去20年间,共有1.22万亿千瓦时省外来电输送至齐鲁大地,为山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拥有全国第二的人口数量和全国第三的GDP总量,还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长年稳居全国首位。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在2005年以前,山东电网一直未与外省联结,是全国少数独立省网之一。”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综合技术处处长周春生介绍说。
在独立省网的年代,山东电力从始至终坚持“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理念,电网和电源建设均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全省户户通电的省份,也是电网“铁军精神”的发源地。得益于长期超前的建设与发展,在2003年前后那场席卷全国的“电荒”浪潮中,“不缺电”一度成为山东省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不缺电”,但受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影响,山东能源发展曾长期围绕煤炭做文章,能源结构呈现“一煤独大”的局面。立足“本省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其实就是以电煤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两高”问题突出。
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用电需求快速攀升,“本省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省内环保空间存在限制等隐忧显现。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量开始上涨强劲与省内一次能源相对短缺、电煤运输压力大、环境承载能力制约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山东在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必须突破能源结构长期“偏煤偏重”的束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省外、投向全国,寻求省外来电的支持。
国网山东电力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从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山东省的资源禀赋与能源结构、“外电入鲁”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转变山东电力发展方式、由本省自我平衡转变为积极接纳省外来电”的策略。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共识,国家电网公司与山东省先后举行了多次会谈,大力推进山东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山东电网融入全国电网和特高压电网接入山东的步伐。
2005年3月1日,500千伏辛聊双线建成投运,标志着山东电网实现与华北电网相联,正式融入全国电网,结束“孤网”运行历史。“最初几年主要是省间互济,2006、2007年山东还有少量富裕电力外送。”国网山东电力发展部统计经营处处长杜鹏介绍说。
“大规模的‘外电入鲁’始于2010年银东直流单极投运后,当年‘外电入鲁’电量首次超过200亿千瓦时。”杜鹏介绍说。此前,500千伏黄滨双线月建成投运,山东电网接纳华北电网来电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至350万千瓦。
±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千伏输电线路银东直流双极投运,山东电网实现与西北电网相联,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达到750万千瓦。同年7月1日,山东电网统调用电负荷创出4648万千瓦的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在用电高峰时段,山东电网跨区域从省外受电750万千瓦,相当于当时济南和青岛两市的用电负荷之和,是2013年全省全社会用电负荷的九分之一,“外电入鲁”成效突显。
同年11月,“特高压入鲁第一工程”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拉开了山东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序幕。2015年5月和12月,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上海庙—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先后开工;2016年8月,扎鲁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山东特高压电网进入大规模建设的新阶段。
从交流联网到交直流互联,从超高压到特高压,从省间互济、富余外送到“电从远方来”,“外电入鲁”电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煤电到各类电源,如今已不可或缺。2024年,山东接纳省外来电超1500亿千瓦时,占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的18.6%;迎峰度夏期间,省外来电最高负荷达2807万千瓦,占当日全网最高负荷的25.8%。
近年来,山东聚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呈现持续稳健、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省经济提高速度连续4年超过全国中等水准,地区生产总值距离10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
除了经济总量大,山东的产业体系也在一直在优化,2024年,全省“十强产业”用电量合计达26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高出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增速5.0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医养健康产业、现代海洋产业用电量增速位列前五位,分别增长176.1%、15.1%、11.5%、11.4%、10.4%,传统的经济“大象”正在“减重”“转型”“升级”。
“外电入鲁”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省内企业的用电成本。山东积极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充分调动各省电力外送积极性,力争优质低价电力资源灵活配置,以2024年为例,山东跨省跨区购入电量超1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外电平均购电价格同比下降1.12分/千瓦时,仅此一项就节约省内用户购电成本17.3亿元。
“外电入鲁”不仅帮助山东破解了资源“瓶颈”,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有效缓解了山东省内的环境压力,为山东大气污染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入鲁的外电中有23%的电量是绿电,这相当于省内节约标煤约9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30万吨。而随着西北沙戈荒等新能源基地投产外送,这个比例将更大。以正在建设的±800千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为例,这是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作为国家“西电东送”大通道之一,陇东—山东特高压将我国西北地区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打捆”送往山东,工程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达50%,真正的完成从“外电入鲁”向“绿电入鲁”的升级跨越。
与此同时,“外电入鲁”通道又实现了省内新能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2025年春节期间,国网山东电力成功组织省内全部集中式新能源公司参与省间现货卖出交易,标志着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组织新能源外送的受端省份。这是山东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有力举措,也为山东省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外电入鲁”开启省外资源优化配置“大循环”,到构建省内“东电西送”“北电南送”格局,开启省内、省外资源优化配置“双循环”;从独立省网到受端电网,从超高压电网到特高压电网,回望山东“外电入鲁”的20年,是山东电网高水平发展的20年,是山东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的20年,也是山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20年,20年风雨兼程,20年砥砺前行。
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800千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在迎峰度夏前投运